[1] 龙健,李娟,黄昌勇. 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环境与土壤退化及其恢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 (5) : 5~8
[2] 周德全,王世杰,张殿发. 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问题的探讨[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 22 (2) : 127~132
[3] 唐健生,夏日元. 南方岩溶石山区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讨[J]. 中国岩溶, 2001, 20 (2) : 140~143, 148
[4] 李先琨,何成新,蒋忠诚. 岩溶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原理与方法[J]. 中国岩溶, 2003, 22 (1) : 12~17
[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研究室.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11~119
[6]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农化分析(第二版) [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33~128
[7]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166
[8] 张金屯. 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2
[9] 王建国,杨林章,单艳红. 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土壤学报, 2001, 38 (2) : 176~183
[10] 宋之杰,高晓红. 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J]. 燕山大学学报, 2002, 26 (1) : 20~22, 26
[11]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等.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生态学报, 2005, 25 (3) : 639~644
[12]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J]. 林业科学, 2002, 38 (1) : 1~7
[13] 郑华,欧阳志云,王效科,等.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4, 24 (9) : 1994~2002
[14] 朱祖祥. 土壤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3: 86
[15] 苏维词.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 (2) : 29~32, 79
[16] 姚长宏,杨桂芳,蒋忠诚,等. 岩溶地区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研究[J]. 中国岩溶, 2001, 20 (1) : 41~46
[17] 胡泓,刘世全,陈庆恒,等.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 7 (4) : 308~314
[18] 龙健,李娟,江新荣,等.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研究[J]. 土壤学报, 2004, 41 (4) : 59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