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新时. 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
[J]. 植物学报, 1973, 15 (2) : 239~253
[3] 陈灵芝.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5]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总报告编写组.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7]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新疆植被及其利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 12 (2) : 39~45
[10] 羊海军,崔大方, 许正,等. 中国天山野果林种子植物组成及其资源分析
[11]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M]. 云南植物研究,1991 (增刊IV) : 1~139
[J].干旱区研究, 1989 (1) : 19~25
[14] 刘建国. 新疆树木区系的地理成分及其地理区域分异探讨
[J].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5) : 553~559
[16] 崔大方, 廖文波, 张宏达. 新疆木本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J]. 中山大学学报, 1984 (4) : 93~101
[18] 张宏达. 从印度板块的漂移论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特点
[J].西北植物学报, 2005, 25 (11) : 2266~2271
[20] 侯博, 许正. 天山野果林的发生、演变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21] 吴舜卿, 周汉忠. 天山东部早侏罗纪早期植物化石
[J]. 古生物学报, 1986 (25) : 636~644
[J]. 中山大学学报,1980 (1) : 96~98
[24] 张宏达.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
[25] 张宏达. 大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
[J]. 中山大学学报,1986 (3) : 1~12
[J]. 中山大学学报, 1994,33 (2) : 1~9
[28] 张宏达. 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