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泽普,韦广泼,谭宏伟. 广西红壤果园土壤肥力演化与评价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 (3) : 312~318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4] 北京林业大学. 土壤学
[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9 (1) : 86~91
[6] 杨瑞吉,杨祁峰,牛俊义. 表征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研究进展
[7] 骆伯胜,钟继洪,陈俊坚. 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研究
[J]. 土壤, 2004, 36 (1) : 104~106, 111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6:20~36
[10] 唐守正.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1] 纪中华,李建增,沙毓沧.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土地植被恢复模式及效益研究
[J]. 中国水土保持, 1999 (7) : 27~29
[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141~230
[14] 金振洲,欧晓昆. 干热河谷植被
[15] 国家标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土壤分析
[M]. 北京: 标准出版社, 1988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263~281
[18] 周礼恺. 土壤酶学
[19] 李阜棣. 土壤微生物学试验技术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318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26~348
[22] 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23] 卢元添. 酸雨危害森林情况综述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9, 9(4) : 398~401
[25] Johnson D W. Atmospheric deposition, forest nutrient status andforest decline: Imp lications of the integrated forest study
[A]. In:Forest Decline in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Region
[M] 1Berlin:Sp ringerVerlag , 1993: 66~88
[28] Li Y(李勇) 1Discuss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fertility
[29] 阎德仁,刘永军,王晶莹.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含量的研究
[J].Soil Bulletin (in Chinese) (土壤通报) , 1989, 26 (4) : 190~192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6, 24 (3) : 46~50
[32] 李昆,曾觉民.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研究
[33] 顾峰雪,潘晓玲,潘伯荣,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土壤肥力变化
[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9, 19 (3) : 161~164
[J]. 生态学报, 2002, 22 (8) : 1179~1188
[36] 骆伯胜,钟继洪,陈俊坚. 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研究
[J].土壤, 2004, 36 (1) : 104~106,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