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贵杰.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7,33 (Sp.1): 57-66
[2] 黄家荣. 人工用材林最优密度控制模型[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1):36-40
[3] 李景文,王义文,赵惠勋,等.森林生态学(第2 版)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21-125
[4] 惠刚盈,盛炜彤. 我国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的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1996,9(专集):32-53
[5] 苏培正. 木荷纯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比试验[J]. 湖北林业科技,2005(2):22-24
[6] 童书振,盛炜彤,张建国.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2,15(1):66-75
[7] 唐守正.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3,29(3):234-241
[8] 薛 立,荻原秋男. 纯林自然稀疏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2001, 21(5):834-838
[9] 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J].生态学报,2000,20(2):235-242
[10] 张春锋,殷鸣放,孔祥文,等. 不同间伐强度对人工阔叶红松林生长的影响[J]. 辽宁林业科技,2007(1):12-15
[11] 张金文. 巨尾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464-468
[12] 张水松,陈长发,吴克选,等.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20年生长效应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5):56-65
[13] 张彩琴,郝敦元,李海平.人工林林分密度最优控制策略的数学模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 (2): 24-27
[14] 张大勇,赵松龄.森林自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5, 2 (4): 369-373
[15] 唐守正.多元统计分析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16] Clutter J L,JonesE P. Prediction of Growth after Thinning in Old Field Slash Pine Plantation. .USDA For Serv Res Paper,1980:SE-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