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开敏,俞新妥.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与可持续经营[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 9(4) :39-42
[2] 盛炜彤. 我国人工林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5-19
[3] 黄玉梅. 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及其成因评述[J]. 西部林业科学, 2004, 33 (4) :21-26
[4] 杨承栋,张小泉,焦如珍,等. 杉木连栽地土壤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对杉木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1996,32 (2) :175-181
[5] 周政贤. 中国马尾松[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6] 谌红辉,丁贵杰.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4,17(1):92-98
[7] 温佐吾,孟永庆. 造林技术措施对10年生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5):493-499
[8] 丁贵杰. 贵州马尾松人工建筑材林合理采伐年龄研究[J]. 林业科学,1998,34(3):40-46
[9] 丁贵杰,吴协保,王鹏程. 马尾松纸浆材林经营模型系统及优化栽培模式研究[J]. 林业科学,2002,38(5):7-13
[10] 蔡 琼,丁贵杰. 黔中地区连栽马尾松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0(3):131-133
[11] 温佐吾.不同密度2代连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比较[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4, 21(1):22-27
[12] 何佩云,丁贵杰. 猴樟、鹅掌楸对马尾松苗木生理活性的他感效应[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 25(5): 604-608
[13] 杨承栋,王少元,卢立华,等. 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机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83-353
[14] 杨承栋,孙启武,焦如珍. 大青山一二代马尾松土壤性质变化与地力衰退关系的研究[J]. 土壤学报,2003,40(2):267-273
[15] 史瑞和.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6]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7] 刘凤枝. 农业环境监测实用手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04-109
[18] 史东梅,吕 刚,蒋光毅,等.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35-39
[19] 林伯群,蒋毓蘅,彭志途,等.土壤学(上册)[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20] 马祥庆, 范少辉, 刘爱琴,等.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0,13(6) :577-582
[21] 盛炜彤,范少辉,马祥庆,等. 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144-148
[22] 郭 峰,周运超. 不同密度马尾松林针叶养分含量及其转移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4(4):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