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书振,盛炜彤,张建国.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2,15(1):69-78
[2] 张水松,陈长发,吴克选,等.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20年生长效应的研究[J].林业科学, 2005, 41(5):56-65
[3] 丁贵杰,周政贤,严仁发,等.造林密度对杉木生长进程及经济效果影响的研究[J]. 林业科学, 1997,33(专刊): 67-75
[4] 张春锋,殷鸣放,孔祥文,等.不同间伐强度对人工阔叶红松林生长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 2007, 33 (1):15-18
[5] 李 光,徐建民,陆钊华.尾叶桉纸浆林造林密度控制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2,15(2):175-181
[6] 张金文.巨尾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8,21(4):464-468
[7] 郑海水,黎 明,汪炳根.西南桦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 2003,16(1):81-84
[8] 王树力,刘大兴,促崇祺.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密度控制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学, 1997,33(10):322-329
[9] 曾德慧,姜凤岐.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J].生态学报, 2000, 20(2):235-242
[10] 温佐吾,谢双喜,周运超,等.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林分生长、木材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林业科学, 2000,36(专刊):36-43
[11] 丁贵杰,周政贤.马尾松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利用方式经济效果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 20(2): 24-29
[12] 庄金顺,刘玉明.不同造林密度对培育马尾松造纸工艺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1992,19(4): 39-42
[13] 秦国峰,周志春, 金国庆,等.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6): 620-627
[14] 谌红辉,丁贵杰.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 2004,40(1): 92-98
[15] 丁贵杰.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 1997,33 (专刊): 57-66
[16] 木材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木材[M].北京:国家标准局, 1984:64-67
[17] 汪海粟.资产评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