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景明,张育红.林分生物量研究综述[J].辽宁林业科技,1984(4):43-45
[2] 沈作奎,鲁胜平,艾训儒.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3(3):289-292
[3] 张光灿,周泽福,刘 霞,等.黄土丘陵区油松水土保持林生长过程与直径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 2007,18(4):728-734
[4] 潘维俦,李利村,高正衡.2个不同地域类型杉木林的生物产量和营养元素分布[J].中南林业科技,1979(4):1-14
[5]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J].林业科学,1982, 18(2):127-134
[6] 杨金明,范文义. 小兴安岭主要树种生物量的理论模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 39(3):46-48
[7] 薛 鹏.雷州林业局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研究[J].桉树科技, 2009, 26(1): 18-21
[8] 周群英,陈少雄,韩斐扬,等. 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能量分配[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6-22
[9] 周群英,陈少雄,韩斐扬,等.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10,23(1):18-24
[10] 潘维俦,田大伦.森林生态系统第一生产量的测定技术方法[J],湖南林业科学,1981(2):1-12
[11] 木村允(姜恕等译).陆地植物群落的生产量测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2] 王 超,高红真,臧永琪. 白桦林木单株生物量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0,3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