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建仁,韩正敏,李传道.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无性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报,1991,15(2) :23-29
[2] 何月秋.湿地松抗病家系组培繁殖技术研究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3
[3] 朱丽华.湿地松、火炬松和黑松的组培繁殖技术研究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4] 程 方.抗性湿地松组培技术研究及再生植株形状评价 .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5] 郝德君,谈家金,陈凤毛,等.黑松和马尾松苗受松材线虫侵染后部分化学物质的响应[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2):218-222
[6] 叶建仁,黄素红,李传道,等.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体内氧化酶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9(1):8-14
[7] 叶建仁,黄素红,李传道,等.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松针褐斑病的关系[J]. 林业科学,1994,30(5):430-436
[8] 蒋明义,郭绍川.水分亏缺诱导的氧化胁迫和植物的抗氧化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1996,22(2):144-150
[9] 薛应龙,欧阳光察.植物抗病的物质代谢基础: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23-428
[10] 毕咏梅,欧阳光察.稻瘟病菌诱导物对水稻苯丙烷类途径酶系和绿原酸的诱导作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3):18-20
[11] 程水源,陈昆松,刘卫红,等.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与研究展望[J].果树学报,2003,20(5):351-357
[12] 陈 璋.水稻抗稻瘟病与苯丙氨酸解氨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相关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29(4):275
[13] 海蒂弗斯R,威廉斯P H.植物病理生理学[M].朱 有,宋佑衡,傅淑云,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