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芳名,谭晓风,刘惠民,等. 中国主要经济树种栽培与利用[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66-71.
[2] 姚小华,王开良,任华东,等. 薄壳山核桃优新品种和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26(5): 675-680.
[3] 张日清,吕芳德. 优良经济树种——美国山核桃[J]. 广西林业科学,1998,27(4): 202-206.
[4] 张日清,吕芳德. 美国山核桃在原产地分布、引种栽培区划及主要栽培品种分类研究概述[J]. 经济林研究, 2002,20(3): 53-55.
[5] 吴国良,陈丽霞,段良骅,等. 美国山核桃[J]. 山西果树, 2005,1(1):35-36.
[6] 侯冬培,习学良,石卓功. 我国薄壳山核桃研究概况[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4): 53-55.
[7] 贾晓东,王 涛,张计育,等. 美国山核桃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4):74-78.
[8] Polito V S,Pinney 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logy of pistillate flower organogenesis and mode of heterodichogamy in Juglans regia L. (Juglandaceae) [J]. Sexual Plant Reprod,1997,10(1):36-39.
[9] Ares A, Reid W,Brauer D. Production and economics of native pecan silvopastures in central United States[J]. Agroforestry Systems,2006,66(3):205-215.
[10] 李俊南,李莲芳,熊新武,等. 薄壳山核桃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3): 16226-16228.
[11] 夏根清,翁春余,王开良, 等. 薄壳山核桃嫁接技术试验[J]. 经济林研究,2007,25(4): 109-112.
[12] 常 君,姚小华,杨水平,等. 美国山核桃不同品种接穗对嫁接苗木根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29(10): 104-108.
[13] 常 君,姚小华,王开良,等. 不同无性系美国山核桃种子对其苗木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4(1): 109-114.
[14] 杨建华,习学良,范志远,等. 不同美国山核桃品种的发芽及开花习性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8,37(1): 87-90.
[15] 李 川,姚小华,王开良,等. 1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核)性状以及产量的比较[J] .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33( 6) : 40-44.
[16] 莫正海,张计育,翟 敏,等. 薄壳山核桃在南京的开花物候期观察和比较[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 22 (1):57-62.
[17] 姚小华. 山核桃高效栽培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2012.
[18] 常 君,李 川,王开良,等.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观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4): 730-735.
[19] 李 雪,徐迎春,李永荣,等. 薄壳山核桃不同品系开花物候期特性观测[J]. 江苏林业科技,2012,37(6): 19-21.
[20] 房瑶瑶,陈兴彬,杨克强,等. 核桃实生群体物候的观测[J]. 经济林研究,2011,(3):98-101.
[21] 李永荣,吴文龙,刘永芝. 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06-13308.
[22] 佟海英,吴文龙,闾连飞,等. 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 林业科技开发,2005,19 (6):47-49.
[23] 张 雨,董润泉,习学良,等. 云南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试验[J]. 西南农业学报,2004(Z1):467-470.
[24] 王 曼,李贤忠,宁德鲁,等. 薄壳山核桃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 林业调查规划,2009,34(6):93-95.
[25] 熊新武,习学良,范志远,等. 3个美国山核桃优良品种生物学特性调查[J]. 西部林业科学,2006,35(3):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