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盟, 高亦珂.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3):152-154.
[2] 施琼, 胡峰, 黄烈健, 等. 马大杂种相思腋芽高效组培增殖体系[J]. 林业科学, 2014, 50(6):55-60.
[3] 胡峰, 施琼, 黄烈健. 马占相思和大叶相思优树组培不定根诱导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9(2):57-62.
[4] 胡峰, 施琼, 黄烈健. 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腋芽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 植物研究, 2015, 35(2):179-184.
[5] 施琼, 胡峰, 黄烈健, 等. 马大杂种相思组培快繁技术[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6(2):79-84.
[6] Kozai T, Iwanami Y. Effects of CO2 enrichment and sucrose concentration under high photon fluxes on plantlet growth of Carnation[J]. Japan Soc Hort Sci, 1988, 57(2):279-278.
[7] Kozai T, Koyoma Y, Watanabe I. Multip lication of potato plantlets in vitro with sugar-free medium under high 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J]. Acta Horticulturae, 1988, 230:121-127.
[8] 周炜, 曲英华. 无糖组培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5(7):24-25.
[9] 卢加举, ArakTira-Umphon, 张正学, 等. "黔兴1号"抑菌剂在甘蔗开放组培中的影晌[J].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2014, 15(9):1478-1481.
[10] 陈英, 张西英, 刘江娜. SDIC在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开放式快繁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研究[J]. 新疆农垦科技, 2014, 37(11):38-40.
[11] 刘福平. 植物抗菌组培中抗菌剂应用的研究方法[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4, 33(4):910-915.
[12] 刘丽丽.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 2013:1-91.
[13] 丁国昌, 高淑慧, 林思祖, 等. 黑木相思开放式光自养微繁殖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 30(1):11-14.
[14] 管道平, 刘文科, 杨其长, 等. 植物光自养培养箱CO2自动调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J]. 林业科学, 2007, 43(5):116-119.
[15] 占爱瑶, 詹亚光.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光自养微繁[J]. 生物技术通报,2007(4):85-89.
[16] 王玫瑞, 刘孟军, 代丽. 枣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02, 19(5):336-339.
[17] 刘会超, 郭丽娟, 贾文庆, 等. 月季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3)45-47.
[18] 汪长水. 卷荚相思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 36(3):92-97.
[19] Adela H, Ina P.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Rosa shoot tips cryop reserved by a combined droplet vitrification method[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06, 84(2):100129-100137.
[20] 赖家业, 周传明, 叶春生, 等. 厚荚相思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0(5):982-985.
[21] 张玫瑰.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13:1-63.
[22] 罗君琴, 徐建国, 王平. 不同培养条件对柑橘胚性愈伤组织离体诱导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3, 37(13):125-127.
[23] 刘振林, 潘玉霞, 姬玉, 等. 百花怪柳的组培与快繁技术[J]. 技术开发, 2013, 27(5):11-114.
[24] Amutha S, Ganapathi A, Muruganantham M. In vitro organogenesis and plant formation in Vigna radiate (L.) Wilczek[J]. 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ure, 2003, 72(2):203-207.
[25] 林娅, 郑玉, 刘青林. 影响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因素[J].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4(2):223-227.
[26] 韩登媛, 李旦, 赵健, 等. 华北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子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4):454-458.
[27] 陈志, 陈金慧, 边黎明, 等. 杂交鹅掌楸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J]. 分子植物育种, 2007, 5(1):137-140.
[28] 李惠华.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激素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11:1-223..
[29] 胡恒康, 江香梅, 张启香, 等. 碳源对山核桃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6):911-917..
[30] 汤浩茹, 王永清, 任正隆. 核桃体细胞胚发生与转基因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00, 36(3):102-110.
[31] 邹晖, 陈永快, 王伟英. 香樟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科技, 2009(1):71-72.
[32] 陈桂芳, 娄利华. 银荆相思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2):195-197.
[33] 张祖荣, 刘兴良. 灰木相思茎段腋芽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3):291-293.
[34] 徐刚, 牟豪杰, 汪一婷. 橡皮树组培及成品苗养护[J]. 中国花卉园艺, 2009(4):20-21.
[35] 盛丽莉, 史文亚, 张志敏. 青钱柳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1(2):84-89.
[36] 高淑慧. 厚英相思和黑木相思光自养微繁殖技术的研究[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07:1-46.
[37] 马凤桐, 刘玉荣. 成龄桑树冬芽的组织培养[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5, 9(1):34-35.
[38] Veneta K T, Hendrik J V T, Elena Y. Role of phenylurea cytokine in CPPU in apical dominance release in In vitro cultured rosa hybridal[J].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00, 19(2):232-237.
[39] Niels B, Kell K.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s of cytok in ins (CKs) in root and axillary bud tissue of miniature rose suggest that local CK biosynthesis and zeatin-type CK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xillary bud growth[J].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05, 24(3):238-250.
[40] 牙祖韧, 韦鹏宵, 芩秀芬, 等. 不同激素处理对厚荚相思组培苗生根及移栽效应[J]. 广西林业科学, 2007, 36(1):53-64.
[41] 陈凌艳, 郑宇, 陈礼光,等. 西洋杜鹃组培苗生根培养及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1, 31(2):131-135.
[42] 高红宾, 王朋飞, 刁绍启, 等. 6-BA对酸樱桃组培苗4种内源激素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5(7):46-48.
[43] 李代丽, 康向阳. 植物愈伤组织培养中内外源激素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生物技术通讯, 2007, 18(3):546-548.
[44] 黄烈健, 陈祖旭, 张赛群. 马占相思优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2):227-230.
[45] 谢志亮, 吴振旺. 木本植物组培褐化研究进展[J]. 中国南方果树, 2013, 42(5):42-46.
[46] 马莉贞.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5):3583-3584.
[47] Gannoun S, Lionakis S M, Gemsopoulos D, et al. Aspects of in vitro culture of Pistacia terebinthus and Pistacia vera[J]. Acta Horticulturae, 1995, 419:201-206.
[48] 邹英宁, 李国怀, 吴强盛. 中国李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的抑制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 26(6):508-512.
[49] 李冬杰, 张进献, 魏景芳, 等.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与红豆杉细胞培养中褐化的关系[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41(1):95-98.
[50] 刘杰, 张玉星, 董祯. 梨组培褐化及抗褐措施研究进展[J]. 河北林果研究, 2008, 23(2):195-199.
[51] 黄燕芬, 周国兰, 赵华富. 降低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程度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5):1492-1495.
[52] 邱璐, 陈善娜, 夏跃明, 等. 桑树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2(1):76-78.
[53] 毛红俊, 孔祥生, 张妙霞. 香水白掌离体培养褐化反应的初步研究[J]. 北方园艺, 2010, 34(10):182-184.
[54] 陈蕾, 曹后男, 宗成文, 等. 降低苹果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J]. 北方园艺, 2008, 32(10):139-142.
[55] 张振霞, 郑玉忠. 番荔枝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09, 38(3):41-42.
[56] 王小敏, 吴文龙, 李海燕, 等. 黑莓外植体褐化影响因素分析及适宜培养条件筛选[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 18(3):63-68.
[57] 张明文, 陈力耕. 银杏组织培养中控制褐化的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03, 32(3):51-52.
[58] 陈斌, 杨娟. 红豆杉细胞继代培养防褐变措施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1, 13(4):8-11.
[59] 王东霞, 李长杰. 如何对抗植物组培中的组织褐变[J]. 中国花卉盆景, 2002, 29(2):17.
[60] 盛长忠, 王淑芳, 王宁宁, 等. 红豆杉愈伤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初探[J]. 南开大学学报,2001, 34(4):120-122.
[61] 闫桂琴, 张伟, 张艳芳. 翅果油树脱毒试管苗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7):1297-1303.
[62] 熊丽, 吴丽芳. 观赏花卉的组织培养与大规模生产[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63] 刘洋, 苏淑钗, 冷平生, 等. 阿月浑子外植体褐变抑制方法[J]. 果树学报, 2007, 24(3):393-396.
[64] 张宏平, 姬爱国, 和林涛. 植物组培快繁褐化现象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 2013, 3(5):128-130.
[65] 陈兵先, 黄宝灵, 吕成群, 等. 植物组织培养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开发, 2011, 25(1):1-5.
[66] 蔡祖国, 徐小彪, 周会萍.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J]. 生物技术通讯, 2005, 16(3):353-355.
[67] Phan C T, Hegedus P. Possible metabol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omaly observed in vitro culture, called ‘vitreous plants’[J]. Plant Cell Tissue Org Cult, 1986, 6(1):83-94.
[68] 卢兴霞, 柴慈江, 张婷, 等. 栒子试管苗玻璃化影响因素的研究[J]. 北方园艺, 2014, 38(18):103-106.
[69] 邵龙珠, 赵淑君, 王淑荣, 等.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技术措施[J]. 林业勘查设计, 2012(1):49-51.
[70] 黄海波, 淡明.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2):2632-2633.
[71] 巩健. 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止措施[J]. 科技信息, 2008(3):214-215.
[72] 张薪薪, 唐金花, 王关林. 抑菌剂在开放组培中的使用及效果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8(4):466-469.
[73] 陈本学. 珍珠相思光自养微繁殖技术再生体系的建立[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08:1-45.
[74] Nhut D T, Takamura T, Watanabe H, et al. Artificial light source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in the efficient micropropagation of Spathiphyllum plantlets[J]. Acta Horticulturae (ISHS), 2005, 692:137-142.
[75] 牟宁宁, 高亦珂. 植物无糖组培技术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开发, 2007, 21(1):10-12.
[76] 崔刚, 单文修, 秦旭, 等.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研究初探[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5(4):529-533.
[77] 王家庆, 李晓燕. 植物组培新方向-开放组培与无糖暴露组培研究概况[J]. 辽宁农业科学, 2007(1):44-45.
[78] 陈本学, 林思祖, 曹光球. 观赏多花相思光自养生根培养研究[J]. 北方园艺, 2012, 36(23):71-75.
[79] 仇金维. 杉木优良无性系光自养微繁殖技术[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12:1-87.
[80] 徐景云. 不同光自养条件下根际微环境对桉树(Eucalyptus sp.)组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研究[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10:1-50.
[81] 丁昌国, 林思祖, 陈宇, 等. 基质径级和NPK水平对马占相思光自养幼苗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1(3):23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