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ng Y. Edible mushroom as secondary crops in forest[J], Quarterly Journal of Forestry, 2001(195): 299-304.
[2] 花晓梅, 林木菌根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 唐超, 陈应龙, 刘润进. 菌根食用菌研究进展[J]. 菌物学报, 2011, 30(3): 367-378.
[4] 王林军, 刘宏伟. 兴安落叶松菌根食用菌生态林的探讨[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4, 3(4): 107-108.
[5] 付绍春, 谭琦, 谭著名. 生态农林业的新宠儿——菌根食用菌[J]. 中国食用菌, 2009, 28(1): 9-12.
[6] 陈宇航, 陈政明, 林国华. 红菇属真菌研究进展[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9, 14(增刊): 140-144.
[7] 周亮齐, 王玲仙. 十多种常见野生食用菌氨基酸组成分析[J]. 中国食用菌, 1991, 11(5): 23-26.
[8] 郑来友. 板栗共生菌根食用菌固体接种剂制备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2015(12): 59-62.
[9] Anderson R, Stewart E, Krupa S. A technique to quantify ectomycorrhizae on forest tree[R]. Proceeding of the third North American C onference on Mycorrhizae, 1977.
[10] 石青莲, 郭素娟, 尹伟伦. 不同菌根菌对板栗容器苗生长和形态指标的影响[J]. 山东林业科技, 2004(2): 1-3.
[11] 吕全, 雷增普. 外生菌根提高板栗苗木抗旱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3): 249-256.
[12] 秦岭, 董清华, 郑来友, 等. 菌根对板栗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0, 15(2): 10-15.
[13] 秦天天, 郭素娟. 砧木类型及菌根化对板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3): 64-68.
[14] 杨国亭, 宋关玲, 高兴喜. 外生菌根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Ⅰ)[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9, 27(6):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