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ng S, Zhang W F. Relat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to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in pure and mixed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J] Plant and Soil, 2010, 334(1-2): 501-510. doi: 10.1007/s11104-010-0400-8
[2] Anonymous.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Report of China[M].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10: 11-20.
[3] 马祥庆, 范少辉, 刘爱琴, 等.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6): 557-582.
[4] 马祥庆, 刘爱琴, 马壮, 等. 不同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4): 501-506. doi: 10.3321/j.issn:1001-9332.2000.04.006
[5] 陈雄. 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杉木试验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22(8): 32-33. doi: 10.3969/j.issn.1007-7103.2011.08.013
[6] 苏英吾. 论炼山对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8, 17(1): 9-12.
[7] 马祥庆, 刘爱琴, 何智英, 等. 整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 山地学报, 2000, 18(3): 37-243.
[8] 张正雄, 周新年, 高山, 等. 皆伐作业对林地土壤因子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 4(4): 35-37. doi: 10.3969/j.issn.1009-6094.2004.04.011
[9] 周新年, 游明兴, 邱仁辉, 等. 我国南方集体林区伐区釆集作业模式选优[J]. 林业科学, 2001, 37(4): 99-106. doi: 10.3321/j.issn:1001-7488.2001.04.016
[10] 周丽丽.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养分内循环与周转利用效率的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11] 程谊, 贾云生, 汪玉, 等. 太湖竺山湾小流域果园养分投入特征及其土壤肥力状况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10: 1940-1947. doi: 10.11654/jaes.2014.10.010
[12] 王宏星, 孙晓梅, 陈东升, 等. 甘肃小陇山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J].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3): 294-301. doi: 10.3969/j.issn.1001-1498.2012.03.005
[13] 崔宁洁, 张丹桔, 刘洋, 等.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J]. 生态学杂志, 2014, 10: 2610-2617.
[14] 衣晓丹.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凋落物养分储存量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15] 李静鹏, 徐明锋, 苏志尧, 等.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 生态学报, 2014, 34(9): 2297-2307.
[16] 王刚. 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及其评价[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17] 吴永铃, 王兵, 赵超, 等.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1(1): 69-75.
[18] 覃祚玉, 唐健, 曹继钊, 等.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连栽杉木土壤肥力评价[J]. 林业资源管理, 2015, 10(5): 81-87.
[19] Kaufmann M. Tobias S. Schulin R. Quality evaluation of restored soils with a fuzzy logic expert system[J]. Geoderma, 2009, 151(34): 290-302.
[20] 李旭, 王海燕, 杨晓娟, 等. 东北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不同间伐强度土壤肥力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02: 1-7.
[2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
[22] 杨晓娟. 东北长白山系低山丘陵区不同林分土壤肥力质量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3] 何晓群. 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4] 郑粉莉, 张锋, 王彬. 近100年植被破坏侵蚀环境下土壤质量退化过程的定量评价[J]. 生态学报, 2010, 22: 6044-6051.
[25] 张俊华. 渭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土壤肥力质量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6] 于寒青, 徐明岗, 吕家珑, 等. 长期施肥下红壤地区土壤熟化肥力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07: 1772-1778.
[27] 包耀贤, 黄庆海, 徐明岗, 等.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评价及其效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01: 74-81.
[28] 王丽琴. 滨海盐碱地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盐运动的影响[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29] 周德明, 马玉莹, 梅杰. 不同林龄杉木林地土壤特性分析[J]. 土壤通报, 2012, 2(4): 353-356.
[30] 李沛霖. 杉木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水源涵养功能及相关性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31] 张昌顺, 李昆. 人工林地力的衰退与维护研究综述[J]. 世界林业研究, 2005, 01: 17-21.
[32] 马祥庆, 黄宝龙.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02: 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