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廖天仁.毛竹枯梢病[M]//中国森林病害.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 129-130.
[2] 叶茂, 罗宽, 戴良英, 等.毛竹枯梢病病菌产孢条件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6(1):15-17.
[3] 张文勤, 欧兆胜.毛竹枯梢病侵染循环及病原菌生活史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3, 13(3): 247-253.
[4] 中国农林科学院服务队安吉组.谈谈毛竹枯梢病[J].林业科技通讯, 1973, (12): 15-16.
[5] 林长春.毛竹枯梢病的研究进展[J].竹子研究会刊, 2003, 22: 25-31.
[6] 黄雪龙, 帅佳飞, 吴群辉.江西毛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 2014, 46(2): 14-15. doi: 10.3969/j.issn.1009-3303.2014.02.006
[7] 林庆源, 林强, 黄劼, 等.毛竹枯梢病发生与林分及立地条件的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6): 628-632. doi: 10.3321/j.issn:1001-1498.1999.06.011
[8] 林强.毛竹林分结构与毛竹枯梢病的关系[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 22(4): 361-365. doi: 10.3969/j.issn.1001-389X.2002.04.018
[9] 梁军, 张星耀.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与措施[J].中国森林病虫, 2004, 23(6): 1-8. doi: 10.3969/j.issn.1671-0886.2004.06.001
[10] 程立超, 迟德富.立地条件和林分因子对黄褐天幕毛虫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2(2): 177-181.
[11] 朱彦鹏.昆嵛山腮扁叶峰种群发生机制研究[D].北京: 中国林科院, 2013.
[12] 王静, 崔令军, 梁军, 等.中型景观尺度下杨树人工林林分特征对树干病害发生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11, 31(10):2757-2767.
[13] 彭小兵, 欧阳文臣.不同立地条件对毛竹胸径和竹高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 2015(10): 13-15. doi: 10.3969/j.issn.1672-0873.2015.10.003
[14] 欧兆胜, 张文勤, 黄相清.毛竹枯梢病测报方法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3, 13(2): 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