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美, 吴世新, 潘伯荣, 等.中国沙冬青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生境特征[J].干旱区地理, 2017, 40(2):380-387.
[2] 刘美芹, 卢存福, 尹伟伦.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生物学特性及抗逆性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 10(3):384-388. doi: 10.3321/j.issn:1006-687X.2004.03.028
[3] 吴剑雄.鄂尔多斯濒危药用植物[-].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2: 32.
[4] 冯文娟.沙冬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新疆: 新疆师范大学, 2010.
[5] 张嘉男, 陶波, 方梅, 等.沙冬青总黄酮体外抗BPIV-3的试验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6, 51(6):6-10.
[6] 阿里穆斯, 庄丽, 苏德毕力格, 等.濒危药用植物蒙古沙冬青的生态适宜性区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4, 43(4):457-467.
[7] 丁晓丽.大沙冬青组织培养的探讨[J].干旱区研究, 1988(4):44-46.
[8] 慈忠玲, 于福杰, 魏学增.珍稀濒危树种-沙冬青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学观察[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1994, 16(1):36-39.
[9] 蒋志荣, 安力, 王立, 等.不同激素对沙冬青组织培养生芽的影响[J].中国沙漠, 1997, 17(2):209-211.
[10] 徐子勤, 贾敬芬.沙冬青愈伤组织对培养基的特殊要求和球形胚状分化结构的诱导[J].西北植物学报, 1997, 17(3):259-263. doi: 10.3321/j.issn:1000-4025.1997.03.001
[11] 何丽君, 慈忠玲, 孙旺.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cheng f.)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1(4):28-30.
[12] 王方琳, 柴成武, 尉秋实, 等.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的组织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2):32-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10136
[13] 金牧兰.蒙古沙冬青不同外植体诱导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D].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
[14] 侯文胜, 林抗雪, 陈普, 等.大豆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21):4198-421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21.006
[15] 王伟.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优化及转EPSPS基因的研究[D].天津: 天津大学, 2012.
[16] 安利佳, 李凤霞, 张俊敏, 等.豆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J].植物学报, 1992, 34(10):743-752.
[17] 邵玲玲.柠条锦鸡儿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的研究[D].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18] 李海峰, 赵志莲, 刘光明.培养基成分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和产生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影响[J].中草药, 2009, 40(10):1644-1646.
[19] 黄烈健, 王鸿.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3):464-470. doi: 10.3969/j.issn.1001-1498.2016.0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