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N H, ZHANG Q M, LU H F, et al. Wild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 require conservation and reintroduction in China[J]. AMBIO, 2012, 41(8): 913-917. doi: 10.1007/s13280-012-0284-3
[2] 张则瑾, 郭焱培, 贺金生, 等.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现状评估[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6):572-577.
[3] 臧润国.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3):263-268.
[4] 孙哲明, 刘亚恒, 彭秋桐, 等. 湖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原生群落中的竞争地位及保护建议[J]. 生物多样性, 2022, 30(6):76-83.
[5] 许 玥, 臧润国.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22, 30(10):22505.
[6] 邓 莎, 吴艳妮, 吴坤林, 等. 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3):385-400.
[7] 张 丽. 海南坡垒种群特征及不同光强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D]. 海口: 海南大学, 2019.
[8] 孙卫邦, 刘德团, 张 品.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进展与未来工作的思考[J]. 广西植物, 2021, 41(10):1605-1617.
[9] 路兴慧, 臧润国, 丁 易, 等.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的生境特征及其对幼苗多度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3):289-295.
[10] 胡玉佳. 海南岛龙脑香森林的群落特征及其类型[J]. 生态科学, 1983(2):16-24.
[11] 许 涵, 王 旭, 孙 冰, 等.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2: 33-35.
[12] 李意德, 陈步峰, 周光益, 等. 中国海南岛热带森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153-157.
[13] 张 丽, 杨小波, 农寿千, 等. 两种不同保护模式下坡垒种群发育特征[J]. 生态学报, 2019, 39(10):3740-3748.
[14] 吴二焕, 农寿千, 杨小波, 等. 海南坡垒 海南热带雨林代表树种[J]. 森林与人类, 2021(10):42-45.
[15] 傅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 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5-10.
[16] 陈 彧, 方燕山, 方发之, 等. 海南霸王岭坡垒分布格局初步研究[J]. 热带林业, 2016, 44(3):40-42.
[17] 陈青度, 宋学之, 杨 军, 等. 不同温度贮藏对坡垒(Hopea hainanensis)种子活力的影响[J]. 热带林业科技, 1982(1):47-50 + 30.
[18] 宋学之, 陈青度, 王东馥, 等. 坡垒、青皮种子失水过程中活力与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变化研究[J]. 林业科学, 1983, 19(2):121-125 + 225-226.
[19] 文 彬, 兰芹英, 何惠英. 光、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坡垒种子萌发的影响[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2, 10(3):258-262.
[20] 凡 强, 廖文波, 苏文拔, 等.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J]. 热带林业, 2003, 31(2):25-29,21.
[21] 莫锦华, 李意德, 许 涵, 等. 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生态与保护研究[J]. 热带林业, 2007, 35(4):22-24,16.
[22] 裴学军, 周晓芳, 刘 娜, 等. 野生极小种群植物坡垒幼苗分布与母树的关系[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8(3):46-51.
[23] 符明期, 方燕山, 桂慧颖, 等. 海南黎母山坡垒种群结构及伴生群落特征研究[J]. 热带林业, 2019, 47(3):9-13.
[24] 黄桂华, 梁坤南, 林明平, 等. 珍贵树种坡垒和油丹及其育苗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 2011(10):23-24.
[25] 李 璟, 段宗亮. 海南坡垒扦插育苗试验[J]. 河北林业科技, 2012(6):21,33.
[26] 杨德军, 邱 琼. 海南坡垒引种初报[J]. 江西林业科技, 2007(2):27-29.
[27] 方发之, 陈素灵, 桂慧颖. 坡垒生境调查及濒危原因分析[J]. 热带林业, 2020, 48(4):9-12.
[28] 王中清, 许 涵, 林明献, 等. 海南尖峰岭60 hm2大样地萌生植物数量特征[J].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2):17-24.
[29] 李意德, 许 涵, 骆土寿, 等.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森林生态系统卷, 海南尖峰岭站(生物物种数据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2-3.
[30] 曾庆波, 李意德, 陈步峰, 等.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14-16.
[31] 张兴旺, 张小平, 郭传友, 等. 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青檀种群数量动态[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2):282-291.
[32] 蔡 飞, 宋永昌. 武夷山木荷种群结构和动态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2):138-148.
[33] 罗 文, 许 涵, 李意德, 等. 海南岛尖峰岭卵叶樟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动态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787-790.
[34] FROST I, RYDIN H. Spatial patter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animal-dispersed tree Quercus robur in two spruce-dominated forests[J]. Ecoscience, 2000, 7(1): 38-44. doi: 10.1080/11956860.2000.11682569
[35] 陈晓德. 植物种群与群落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研究[J]. 生态学报, 1998, 18(2):214-217.
[36] SILVERTOWN J W. Introduction to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M]. London: Longman Press, 1982.
[37] 康华靖, 陈子林, 刘 鹏, 等.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J]. 生态学报, 2007, 27(1):389-396.
[38] 何亚平, 费世民, 蒋俊明, 等. 不同龄级划分方法对种群存活分析的影响-以水灾迹地油松和华山松种群生存分析为例[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2):448-455.
[39] 谢晋阳. 森林植物立木种群静态生命表的一种编制方法[J]. 江西大学学报, 1992, 16(4):383-386.
[40] 解婷婷, 苏培玺, 周紫鹃, 等. 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 34(15):4272-4279.
[41] 易雪梅, 张 悦, 王远遐, 等. 长白山水曲柳种群动态[J]. 生态学报, 2015, 35(1):91-97.
[42] 刘智慧. 四川省缙云山栲树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0, 14(2):120-128.
[43] DEEVEY E S J R. Life tables for natural populations of animals[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947, 22(4): 283-314. doi: 10.1086/395888
[44] HETT J M, LOUCKS O L. Age structure models of balsam fir and eastern hemlock[J]. Journal of Ecology, 1976, 64(3): 1029-1044. doi: 10.2307/2258822
[45] 张萱蓉, 李 丹, 杨小波, 等. 海南省东方市野生龙眼种群动态特征研究[J]. 广西植物, 2017, 37(4):417-425.
[46] 李修平, 安丽华, 倪晓凤, 等. 尖峰岭次生林和原始林林下灌木叶氨基酸对氮添加的响应[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4):660-670.
[47] 陈侯鑫, 黄川腾, 何 芬, 等. 坡垒研究进展综述[J]. 热带林业, 2015, 43(4):4-6.
[48] 王 卓, 黄荣风, 王林和, 等.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生命表分析[J]. 中国沙漠, 2009, 29(1):118-124.
[49] 张金峰, 葛树森, 梁金花, 等.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紫椴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J]. 生态学报, 2022, 42(13):5381-5390.
[50] THOM D, GOLIVETS M, EDLING L, et al.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of carbon, timber, and species richness covaries with forest age in boreal–temperate North America[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9, 25(7): 2446-2458. doi: 10.1111/gcb.14656
[51] 刘海洋, 金晓玲, 沈守云, 等. 湖南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种群数量动态[J]. 生态学报, 2012, 32(24):7738-7746.
[52] 顾 垒. “保护濒危物种”, 到底是在保护什么?[J]. 科学, 2021, 73(2):5-9,4.
[53] 臧润国, 董 鸣, 李俊清, 等. 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J]. 生态学报, 2016, 36(22):713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