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12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树木木质素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胡新生, 韩一凡, 邱德有
1999, 12(6): 563-571.
摘要:
针对木质素含量这一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了综合评述。木质素含量在种、群体、个体等不同层次上均表现出复杂的变异模式,环境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木质素的合成途径有可能存在多条途径的替换或切换,然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某些酶如PAL、4CL、C4H和CCR等酶改造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降低木质素含量,而对其它酶如OMT、CAD和F5H等酶改造时,并不降低木质素含量,有些酶基因的反义转化可以改造木质素的组成和化学性质,但这些研究仍需要田间的稳定评估试验加以肯定。鉴于此,为进一步认识木质素含量遗传变异规律,除了进行多酶转基因研究外,作者认为采用谱系明确的材料进行控制木质素含量基因定位和分离研究,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环境对木质素含量变异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松墨天牛成虫羽化逸出及其携带松材线虫能力的研究
赵锦年, 张常青, 戴建昌, 蒋平, 孙胜利, 周关校
1999, 12(6): 572-576.
摘要:
松墨天牛成虫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成虫羽化逸出规律及其携带松材线虫能力,在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的监测和综合治理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逸出期和高峰期,平均每年分别为83d和12.3d.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平均寿命为29.8d.松墨天牛成虫全身均能携带松材线虫,其数量比率顺序为胸>头>腹>触角>足>翅。在浙江省富阳市,林间采用引诱剂诱获的松墨天牛成虫,平均每头携带2900条松材线虫,雌成虫携带的数量是雄成虫的2.6倍。在诱捕期,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比率,出现两个明显的峰期。
Nelder试验:大叶相思树冠生长、多干特征与密度的关系
曾杰, 郑海水, 翁启杰, 黄世能
1999, 12(6): 577-580.
摘要:
运用Nelder密度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大叶相思林分的树冠生长以及多干现象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生时各种密度林分均未郁闭,3年生、5年生、7年生时郁闭林分的单株面积上限分别为3.15m2·株-1、6.20m2·株-1、7.00m2·株-1.5年生以后,树冠趋于稳定,1~3年生时树冠生长最大的单株面积为5.64~6.88m2·株-1,5~7年生时树冠最大的单株面积为15.50~18.68m2·株-1.林分平均树干数与密度则呈现幂函数关系,林分单株面积小于1m2·株-1时,多干木比例在10%以下;林分密度超过12.53m2·株-1以后,多干木比例为100%。
浙江地区的银杏VA菌根真菌
陈连庆, 韩宁林
1999, 12(6): 581-584.
摘要:
通过对浙江地区银杏共生菌根的调查研究,肯定了银杏为内生菌根树种,并首次发现,自然界有4属共9种真菌能使银杏形成VA菌根,其中硬囊霉属(Sclerocystis)1种,球囊霉属(Glomus)5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2种。
杉木种源对断面积模型影响的检验和比较
王明亮, 李希菲
1999, 12(6): 585-590.
摘要:
对鸡公山、大岗山和洪雅种源试验的调查材料,用随机效应检查和固定效应检查两种方法检验和比较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断面积生长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源试验中采用随机效应检查较好,固定效应检查容易造成差异显着的误判。随机效应检查的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种源的断面积模型相同。
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 Ⅱ.混合菌根的接种效应
陈应龙, 弓明钦, M. Brundrett, B. Dell
1999, 12(6): 591-598.
摘要:
接种苗木在生长量和生物量上均表现出极其显着的生长优势,ECM真菌蜡蘑菌单接种及其与4种VA菌根菌剂混合接种,对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显着。在接种后16周时,与对照苗相比,蓝桉和尾叶桉接种苗木的高生长量最大增幅分别为28.86%(LS)和86.65%(LG);两种桉树地上部分平均干质量最大增幅分别为129.93%(LS)和133.34%(L),地下部分分别为119.93%(LF)和174.83%(LG).桉树对不同菌根菌及其组合的菌根依赖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对混合接种的真菌组合有相对高的菌根依赖性,而对土壤菌剂依赖性很小。菌根感染与苗木生物量间有显着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还证实了P素对桉苗生长的促进作用,P素水平对菌根的接种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周再知, 蔡满堂, 许勇太
1999, 12(6): 599-605.
摘要: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80年代,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着增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一些斑块类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所下降,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已降至接近70年代水平。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根源。
茶翅蝽对植原体的传播能力
孙志强, 傅建敏, 乔杰, 闫正升, 杜奎宇, 董溯权
1999, 12(6): 606-611.
摘要:
经1996年至1998年室内接种试验,分别比较了人工饲养带毒和自然带毒的茶翅蝽成虫和若虫的传病特点。结果显示:室内人工饲养带毒的3龄、4龄若虫接种泡桐发病率分别达61.7%和46.5%,高于自然带毒的若虫16%的传病率。室内饲养带毒成虫的接种发病率为14.1%,高于自然带毒成虫4.5%的传病率。寄主体内病原的最短潜育期(MIP)室内饲毒3龄若虫为34d,4龄为45d,成虫处理为219d;自然带毒若虫为243d,成虫处理为257d.6月接种苗多在当年表现病状,7月接种苗均在次年发病。3龄、4龄若虫接种后病原潜育期(IP)与泡桐苗累计发病率的关系分别为y=0.8472x+23.044(R2=0.8743),y=0.759x+29.022(R2=0.8019);由此得到相应的3龄潜育期中值LP50=65.40d和4龄LP50=66.472d.室内3龄、4龄若虫在充分吸食病组织后,其传病力差异不大,且传毒后病原在寄主体内的潜育期中值没有明显的差异。
杉木中龄林树冠叶面积密度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
张小全, 赵茂盛, 徐德应
1999, 12(6): 612-619.
摘要:
对江西大岗山17年生杉木人工林树冠内不同年龄针叶面积(NA)、叶面积密度(NAD)的垂直、水平和二维空间分布以及当年生针叶面积及其密度分布的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和模拟。结果表明,生长盛期杉木单个树冠平均NA为25.42m2,平均NAD为2.2727m2·m-3,其中2年生及其以上老叶(简称2年生)大于1年生,1年生大于当年生。NAD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均可用β分布函数表达,而相对冠高和冠径的二次趋势面表达式可很好地描述NAD二维空间分布。树冠内NAD在冠中上部枝的中前部最大,但不同年龄NAD的分布不同,当年生针叶更接近于树冠顶部和最外层,1年生针叶最大NAD位于树冠中部枝的中前部,2年生针叶最大NAD出现于树冠中下部枝的中部。随着林龄的增加,累积叶面积指数降低,NA在树冠中的垂直分布重心向上移动。当年生针叶干质量和NA的季节生长进程适合Logistic方程。生长末期树冠内平均NA和NAD可达29.4243m2和2.6307m2·m-3.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
秦国峰, 周志春, 金国庆, 荣文琛, 吴天林
1999, 12(6): 620-627.
摘要:
利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与现有人工林分密度的调查结果,提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与不同培养目标的林木密度调控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密度以中密度为宜,植距在1.4m×2.0m和2.0m×2.0m之间,每公顷3555~2490株。试提出不同培养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管理模型如下:(1)小径材(12~16cm),伐期20a,立地指数14~16,造林密度3600~33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2340~2145株·hm-2,年均材积生长11.61~14.54m3·hm-2.(2)中径材(18~24cm),伐期25a,立地指数16~18,造林密度2775~249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1560~1395株·hm-2,年均材积生长13.02~17.47m3·hm-2.(3)大径材(26~32cm),伐期30a,立地指数18~20,造林密度1995~1725株·hm-2、最终保留密度900~750株·hm-2,年均材积生长16.20~16.76m3·hm-2.
毛竹枯梢病发生与林分及立地条件的关系
林庆源, 林强, 黄吉力, 张文勤, 黄炳荣, 陈锡桓
1999, 12(6): 628-632.
摘要:
根据福建省225块毛竹枯梢病林分病情样地调查分析,表明病害发生发展与林分及其立地因子关系密切。并由83块有代表性的样地推导出毛竹枯梢病病情指数与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土壤、地形、林分密度、胸径的生态数学模型:Y=40.4932-3.5435C11-1.9805C21-0.9427C22-6.7996C31-5.0023C32-3.6588C41-2.4091C42-17.9836C51-12.2900C52-8.8894C61-3.1504C62,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560、0.1992、0.5774、0.3449、0.8697、0.6809,复相关系数为0.9413.用此模型对福建省1989~1995年设置的53块样地的应用判别准确率为76.6%.提出该病害林分病情生态辅助测报技术和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生态控制技术。
板栗有机多元专用肥的研制与应用
吴碧英, 冯学渊, 张运东, 胡立波, 冯峰, 李经才
1999, 12(6): 633-638.
摘要:
根据板栗需肥特性与优质高产要求,以配方施肥与平衡施肥技术为基础,在适合的N、P、K三要素配方的基础上,加入有机肥料、无机肥料添加剂(含中、微量元素),研制出板栗有机多元专用肥。其N、P、K、有机质与腐植酸养分总含量超过40%.施用后比对照增产77.8%,板栗中氨基酸、蛋白质、脂肪、总糖等营养成分明显增加。并且具有增强抗性、减少落果、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促进土壤改良等多种功效。
浙江庆元杉木种子园产量预测模型
倪荣新, 陈奕良, 陈敏红, 王赵民
1999, 12(6): 639-644.
摘要:
以浙江省庆元县庆元林场杉木种子园13a种子产量系列和影响杉木种子园产量的生物因(X1~X3)、气象因子(X6~X14)及立地因子(X4~X5)等资料为依据,在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筛选构成影响产量主导因子的基础上,分别研建了杉木种子园产量的多元线性模型:杉木种子园年度单位面积种子平均产量Y1=60.04746+0.00167X7(年降水量)-0.11695X8,9(开花期低温指数)-0.01579X10(开花期降水量)+0.00816X13(开花期日照时数)+0.00444X13(高温干旱期降水量)-2.26872X14(7~8月份平均气温);种子园小区年度种子产量Y2=-603.42710+34.14267X4(小区坡向)+0.07220X6(≥10℃年积温)+0.04210X7-18.89739X8,9-0.34941X11(开花期总雨日数)+6.86478X13+0.93531X13;种子园小区历年种子均产Y5=1.95776+2.43938X31(杉木一般产区无性系)+2.45786X41(阳坡)+1.30000X51(土壤肥力“好”)-0.07488X52(土壤肥力“中”)。以上模型的预测正确率达81.04%~95.40%。
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崔相富, 郑永祥, 陈绘画, 杨胜利
1999, 12(6): 645-649.
摘要:
鞭角华扁叶蜂是柏木、柳杉林中的重要食叶害虫,自1998年以来在浙江、四川、湖北、福建等省柏木、柳杉产区成灾,导致中幼林乃至上百年大树被害致死。自1991~1997年间进行了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林间幼虫期逐期残存率占其总和的60.4%,回归系数r值0.9629,b值0.6559,其中,危害期幼虫回归系数b值0.5673,滞育幼虫b值0.3409;卵期b值0.3027,r值0.7989.幼虫期和卵期分别为第1、第2关键消亡因子;经野猪拱掘的滞育幼虫林地,其虫口减少量与对照比为1v1.94~3.0,其它种群天敌种寡量低,抑制能力弱。冬季-2℃霜冻天气,3cm内土层滞育幼虫死亡率43.8%~97.1%,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发生期各虫态影响明显。该虫自然种群消长指数I=10.22,明显大于1,表明种群呈现现快速上升与发展趋势。
林木遗传改良与我国21世纪林业可持续发展
苏晓华, 李金花, 卢宝明
1999, 12(6): 650-655.
摘要:
概述了我国林木遗传改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我国林木遗传改良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遗传标记)在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应用,论述了林木遗传改良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林木遗传改良进程中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基因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材性分子遗传改良和抗逆、抗病虫基因工程育种。
桤木制浆造纸研究现状与我国桤木浆的开发利用
陈炳星, 周志春, 李光荣, 黄光霖, 杨林
1999, 12(6): 656-661.
摘要:
就桤木商用种植的生产潜力、制浆造纸和材性研究现状等进行综合评述。桤木是一种商用种植较有发展前景的阔叶树种,生长迅速、固氮能力强,木材性质类似于杨木和桦木,可用来开发研制不同的浆种,与针叶木浆或其它阔叶木浆配抄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印刷纸和书写纸等。鉴于我国丰富的桤木遗传资源和现有的生产经营水平,大力发展桤木纸浆原料林,开发利用桤木木浆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缓解针叶木浆之不足,降低纸浆生产成本,使我国造纸业在木材原料价格上处于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昆虫营养价值评述
冯颖, 陈晓鸣
1999, 12(6): 662-668.
摘要:
昆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尚未被充分地开发利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食用昆虫利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本文在分析研究昆虫的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对食用昆虫的营养价值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分析研究表明: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20%~70%)、氨基酸(30%~60%)、脂肪(10%~50%)及脂肪酸,一定量的糖类(2%~10%)、矿物元素、维生素,以及其它对人体有很好保健作用的活性物质。作为蛋白质资源,昆虫的营养价值可以与其它动植物资源相媲美,可作为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昆虫具有物种丰富、种群数量大等特征,作为营养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杨小舟蛾短期预测预报研究
侯丽伟, 王福维, 李晓颖, 高立军, 李贞淑, 陈域横
1999, 12(6): 699-672.
摘要:
杨小舟蛾(Micromelo phatroglodyta Graeser)是吉林省西部杨树(Populus spp.)主要食叶害虫,曾于1987~1988年和1997年在长岭、乾安、双辽、扶余等县(市)大面积发生,危害猖獗,在短期内将树叶全部吃光,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该虫种群增殖很快,极易在短期内暴发成灾,因此对杨小舟蛾预测预报的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应用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